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初秋时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却不及时加衣,就是为了“秋冻”。不错,适当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等到真正进入寒冷季节时,能有效避免疾病来袭。但是,“秋冻”并非人人适宜,一些特殊群体若盲目坚持秋冻反而对身体无益。秋冻怎么“冻”?“遇冷不穿衣”可不是“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到晚秋时节,气温会迅速下降,如一味追求秋冻,不及时增衣保暖,反而易引来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等“不速之客”。在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初秋时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却不及时加衣,就是为了“秋冻”。不错,适当少穿些衣服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增强对低温的适应力,等到真正进入寒冷季节时,能有效避免疾病来袭。但是,“秋冻”并非人人适宜,一些特殊群体若盲目坚持秋冻反而对身体无益。
秋冻怎么“冻”?
1、注意循序渐进
秋天降温是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之说。如若过早过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极易受凉。
2、注意掌握度
“遇冷不穿衣”可不是“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添加衣物是十分必要的。到晚秋时节,气温会迅速下降,如一味追求秋冻,不及时增衣保暖,反而易引来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等“不速之客”。
3、衣食住行要注意
在秋冻的“非常”时期,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应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第一,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第二,建议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则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三,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避免元气外泄、耗气伤阴;
第四,天气冷时及时增衣,以避免外感风寒;
第五,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注意防止热能摄入过盛。
五类人群冻不得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2、慢性胃病患者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3、呼吸道疾病患者
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4、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5、关节炎患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图文综合于网络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相关阅读:
春捂秋冻,到底该如何“捂”?如何“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那么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来听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曹云松医生的分析。
首先说明,“春捂秋冻”是有依据、有道理,并且可以遵循的养生之道。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因为春天的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需要及时的增减衣物,一旦不及时调整体温,就容易生病。从中医角度来讲,冬天属于“水冰地坼”,阳气潜伏,阴气旺盛的季节。春季的时候天地之间和人体的阳气逐渐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脱掉厚重的衣服,轻装上阵了,因为虽然天气渐渐转暖,但是寒气仍然较重,人体的阳气也没有马上恢复过来,属于“阳气初生未盛,阴气减退未退”的状态,故抗寒能力仍然不足,所以这个时候突然脱去保暖的衣服,加上春季气温骤降,就很容易受寒着凉,进而出现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等疾病。所以,春季的时候不要着急脱下保暖的衣服,等到气温稳定,春暖花开以后再逐渐减少衣物,这样天地之间的温度比较适宜,人体的阳气也逐渐上升充盈起来,所以“春捂”有助于驱寒保暖、养生防病。
而“秋冻”又是怎么回事呢?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阶段,天气由热到冷,气温并没有完全降低下来,而是时常出现气温上升的情况,比如我们熟知的“秋老虎”,我们在秋季的时候会觉得上火,比如鼻干、口干、大便干等。而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逐渐开始收敛,向下向内潜伏,为冬季阳气的隐藏创造条件,所以这个时候属于“阳气减而未弱,阴气生而未盛”,所以如果觉得有一点冷就穿上厚衣服,过于保暖,那么就会让人体的阳气过于旺盛,不能顺利的收敛下降,并且阴气也不能很好的化生和滋养。所以在这个阳气收敛、阴气滋生的时候,适当的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气的刺激,一方面可以顺应自然之气和人体阴阳气机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肌表的抵抗力。所以,“秋冻”也是符合养生之道的。但是,如何“冻”呢?
如果刚入秋季,气温仍未下降,过早穿上厚衣服,其实是与自然规律和人体机能相反的,而且不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秋冻要逐渐增加衣物,根据气温适当的加衣服,天气刚寒冷的时候,添加衣物应以能承受范围的寒冷为度,不要觉得暖和而过早的穿厚衣服。还要注意锻炼,适当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寒能力,增强免疫,但是气温下降明显后还是要增添衣物,防止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是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差异较大,一是不同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一般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较差,不宜秋冻;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体质偏弱者,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也不宜秋冻。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温度在18℃到25℃时,人体感觉比较舒适,在“春捂秋冻”的时候,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备加注意,正确掌握的养生之道。饮食荤素搭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顺应天地之气,四季更替之序,洞悉人体阴阳变化,合于养生之道。
原标题: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的